公司新闻
珙县:化顽石为“墨玉” 用珙石雕打造文青生活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8日电 (吴平华 单华燕 何华)在宜宾珙县李艺家的院坝墙根下,摆着一些其貌不扬的糙石头,乍看还以为是建筑废料,用手触摸却顿有冰凉之感。“这些石头叫‘珙石’”李艺说:“从小就听长辈说珙县的‘珙石’,乌黑润泽堪称‘墨玉’,可做砚台、印章,还曾有土匪用它仿,让人分不清线月,珙石雕被宜宾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宜宾市非遗’,2007年3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非遗’。”
“以前珙石多是做立体的石雕,他创新创作了一批平面石雕,不仅要有限的石料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也使得作品有天然水墨画的韵味,开辟了新的艺术空间。”有专家评价道。
2018年李艺参加“珙县文化成都行”,走进成都杜甫草堂做展示和销售,很多游客饶有兴致的尝试雕刻。一周卖出4000多元,这让他信心大增。
无论去昆明打短工,还是在镇上家具店看店,亦或是赶农忙的间隙,李艺得空就雕刻,虽没有可观的收入,却能将头脑中那些生动的图案场景付诸石雕。在他的带动下,他的孩子们也不时刻上几刀,亲子间多了共同话题,小小的庭院增添了不少欢乐。
“获得买家认可时,更是觉得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值得的。现在我的石雕已形成砚台、笔架、香插、摆件、字画挂件等几十余种品类,有了越来越多的拥趸。”李艺说道。
如今的李艺,伴着20余亩桑园,左手石雕,右手田园,把日子过成文青向往的理想生活。
据珙县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珙县非遗良好的生态为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更多本乡本土人才有了学习资源和发挥专长的空间,这将会带来乡村文化振兴的良性循环和源头活水。”
截至目前,珙县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9项,其中国家级1项(苗族蜡染技艺),省级6项,市级17项,县级115项。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74人,传承集体10个,其中已公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市级16人,县级153人。项目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医药、传统手工技艺等各门类,涵盖衣、食、住、行等各行各业,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构成了灿烂多彩的文化格局。(完)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线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四川昊通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