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中新网河南|郑州星空体育:斯文盛千载 俯仰皆文明
星空体育带着花香的清风吹过黄河南岸巩义双槐树遗址,三五成群的游客在参观结束后,一边交流心得,一边在天幕下享受着露营、文创咖啡、互动手工带来的休闲时光——5000年前,“河洛古国”的居民也曾栖居在这片黄河南岸、河洛汇流处的高台地上,他们所代表的中原文明模式,正是从这里层层传播开去,直到5000年后的今天。
漫漫5000年文明进程中,郑州这片土地见证了人文始祖黄帝在轩辕之丘为“华夏”奠基、见证了大禹定都登封“阳城”宣告夏王朝建立,也见证了商汤“居亳”开启殷商600年的辉煌;更见证了当下“黄帝故里”品牌蜚声全球、“郑州一环”商城出圈、唐宫小姐姐成为顶流、博物馆热持续升温……郑州的文化,不止存在于文献的记载与辉煌的过去,更活色生香地交融于广大市民的现实生活。
何其有幸,中原大地上流淌着泱泱文脉,涵养着我们的气质底蕴;何其有幸,今天的我们将有机会创造新历史、留下新的文化印记,与千年后的人们隔空击掌。这座城市能为未来留下什么,答案正在书写——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考古学家韩建业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学术论著中提出,中华文明起源可追溯至距今8000年以前,距今3800年之后,以中原为中心,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形成二里头广幅王权国家或者称夏代晚期国家,中国文明走向成熟。
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在谈到“中原地区在中国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时提出,大约距今5300年前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及稍后的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先后进入了高于部落之上的、稳定的、独立的“古国”时代。在此后的进一步发展中,各地区“古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或演进模式。中原地区“仰韶古国”表现的是以军权和王权结合为基础并突出王权的道路,“红山古国”则选择了神权道路,“良渚古国”选择的是由军权、王权和神权相结合并突出神权的道路。以“神权”为核心的演进模式崇尚祭祀奢华、耗费社会财力以致竭泽而渔,后续发展动力显然不足;以世俗化的“王权”为核心的演进模式是更务实、更稳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较强且持久的发展动力。由于这种模式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动力,在随后的时间里它后来居上,最终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形成华夏文明的主干和根脉。
——嵩山脚下、黄河之畔,“天地之中”的独特位置,使得这里成为人类栖居的乐园。
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选择了环嵩山地区繁衍生息。旧石器中晚期以来更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这里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李家沟遗存的发现,为研究我国黄河中游地区农业起源和新旧石器过渡的文化演进提供了重要线索;裴李岗文化的强势发展,影响到整个华北及邻近地区;仰韶中期的庙底沟类型文化广泛传播,为日后统一的中华文明塑造奠定了基础……夏商周至北宋南迁的数千年间,环嵩山地区大部分时间都是历代王朝建都立国的政治星空体育、经济和文化中心。
如果说郑州是“天地之中”,代表着中华先民最初的宇宙观、地理观,如今的“中”则彻底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
“清华简《保训》篇载,舜‘追中’于陶,又记载商汤六世祖上甲微为夏禹建都‘求中’于嵩山。在‘天地之中’的嵩山地区附近考古发现的夏代早中晚期都邑城址、商代周代王城遗址等,均反映了夏商周时期国家在都城选址方面的‘求中’‘追中’理念。”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认为,“中”相对于“四方”,反映了国家对“四方”不偏不倚之“公允”“公正”,从而达到国家之“和”;“中”与“中和”是中华文明发展道路的文化基因。
长期致力于甲骨学和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的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章秀霞研究发现,作为中国古代长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河南地区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曾长久地引领着先进思想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着古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中”字正面意义的内涵演变在河南地区至少经历了3000余年,并随着中原王朝的统治而扩展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中国人、中华民族成为华夏儿女共同的身份认同。
在几千年的时光中,“中”的文化影响潜移默化中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里,从国名到都城,到国兴之域中原、中州,再到人文理念中庸、中和、中正,以及在事物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中枢,都冠以“中”——可以说,“天地之中”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军事、建筑、哲学、宗教、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世,乃至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2010年星空体育,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入列世界文化遗产,并以古老与博大、凝练与舒展、沧桑与辉煌,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建筑艺术的瑰丽。“中”的种子,在郑州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郑州文旅交出一份“全市接待游客1077.6万人次”的亮眼答卷,八方来客相约郑州,品味厚重历史、感受文化底蕴。游客化身商代小陶工、小铜匠,沉浸体验商代社会生产生活,还能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尝一尝“舌尖上的文创”,品一品商都的文创美食。当3000多年前肃穆威严的符号与现代的新兴生活方式相融合,历史回响在咖啡香气之中。
3月22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在京揭晓。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从全国22个考古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至此,郑州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总数达到16个,位居全国前列。不断涌现的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将中原大地上早期人类起源、史前文化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不断刷新着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彰显出郑州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地位。
“郑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诸多考古重大发现为探讨中原地区处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核心地位提供了实证。”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举办的“2023年度考古成果汇报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郑州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及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的专家学者齐聚郑州,一致对郑州地区的重要性给予高度评价——丰厚扎实的文化“家底”,为郑州文旅文创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凭借拥有的2项世界文化遗产、83处国保单位、147处省保单位和近万处不可移动文物,郑州各大博物馆,为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观众开通了一列列认识郑州的“直通车”。而郑州在原有博物场馆免费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利用公共空间开展数字剧场、演绎剧场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博物馆总数逾百家,在郑州“逛博物馆”,已成为新时尚。
“从2023年文旅市场可以看到,‘博物馆游’越来越热。如2023年国庆假期星空体育,郑州各大博物馆共接待观众71万人次,日均接待观众8.8万人次,相比2019年同期参观人数增长145%。今年五一假期,郑州各大博物馆策划活动130项,惠民活动1397场次,接待人数40.1万人次。”郑州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各大博物馆以“寻根地、朝圣地、体验地、实践地”为核心,串珠成链、全景展示、形成体系,博物馆每年举办各类主题宣传社教活动600多场次,推出《古都郑州》《星空下村落》等精品展览630多个,受众覆盖700多万人。
展览精品迭出也是吸引游客的基础。记者了解到,在轮番开幕的展览中,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巍巍亳都 王都典范——郑州商代都城文明展》,郑州博物馆《繁星盈天——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分别荣获第二十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和优胜奖,而在国家文物局首次联合中央文明办、中央网信办启动的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重点项目推介中,《大河文明展》榜上有名。
博物馆不再是单一的展览场所,而是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体验历史文化、感悟现代文明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同时,郑州围绕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全国重地”这一文化战略,继续发挥文物禀赋优势,培育文物主题游径,建设以古遗址、古城址、古建筑、博物馆为支撑的主题游路径体系,推动文物文旅文创旅游融合发展,推介文物领域研学旅行、体验旅游、休闲旅游项目和精品旅游线路,全方位提升文博场馆“研、学、游、行”沉浸式体验。
从手边的一件木雕拓片到一整座文化产业园区,从一个独具特色的饕餮纹饰到一种生活理念,来自久远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积淀,使现代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趣味。眼下,各类产品纷纷向历史文物、向传统文化“借力”,使文化融入当代生活,呈现出新的气象和力量。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郑州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7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64个,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91个;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7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61人,这些非遗项目已经成为郑州文明探源、文化自信、文化交流的名片。
省级非遗传承人李仁清介绍,传拓是中国古人的一项伟大发明,让甲骨、碑刻等历代金石器物的铭文图像,以纸质墨本形式原样大小复制。千余年来,拓本与古籍一起,构成了记载、保存和传播中华文明的纸质文献主体,“它不仅助力历史学、史料学、文献学、考据训诂等学科的深入开展,更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形而上的审美体系,是中华民族独有文化特质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40年的传拓生涯中,李仁清将古老传拓技艺在传承中创新,开创高浮雕传拓,成为“大国工匠”。李仁清还创造性地解决了对古代高浮雕、圆雕石刻等进行立体传拓的难题。他通过水墨传拓使雕塑作品回归到平面的构图“粉本”,解析、还原了一大批珍贵的汉魏唐宋艺术珍品。这一创新极大地拓展了传拓这一古老技艺的创作领域及表现方式。此外,李仁清还把其高浮雕作品,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制作成“彩拓”,并变身为客厅挂件、摆件,以及口罩、手提袋等文创产品,让传拓技艺走出博物馆,走进寻常百姓家。
30多年光阴,让泥与火淬炼成“珍”——国家级非遗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景洲致力于登封窑的调查、研究、保护、恢复、传承和开发,终使失传达千年之久的登封窑历史名瓷白釉珍珠地划花得以恢复,填补了郑州乃至河南的陶瓷文化空白……与此同时,李景洲打破了过去利用原矿切割、打磨制作麦饭石产品的常规,开创了使用陶瓷烧制技艺制作麦饭石器皿的先河,他创新推出的水墨瓷和陶制麦饭石均获国家发明专利,拥有“水墨瓷”“麦饭茶道”等注册商标……
沿着城东路经东大街往北,一道城墙矗立在车水马龙的路边。在管城居民老海的记忆里,那道城墙有如“老友”:看着童年的他在墙根下踢球、抓知了;陪着他结婚生子、成家立业,如今,修缮一新的城墙,成为他退休后遛弯、陪老伴跳广场舞的休闲空间。“这可是商代的城墙,3600年历史了!”遇到外地来的游客,老海总是很自豪地介绍,“除了城墙,商代都城的遗址就在车水马龙的地底下,出土的文物都是重器,厉害着呢!”
郑州向西,书写夏代辉煌的登封阳城,在4月24日得到来自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所的“认证”——“大禹故里故都”,并获授牌。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星光查阅资料发现,《古本竹书纪年》《孟子》等多部文献记载有“禹居阳城”“禹避舜之子于阳城”“禹都阳城”的说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考古工作者在这里陆续发掘了1万平方米的王城岗龙山文化晚期遗址,城墙和城壕的发现,为“禹都阳城”的记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今天的郑州,典籍里的记载如同历史早就写下剧本,依然被这里的居民生动演绎。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情景音乐会《郑风意象》演出现场,男女主角在《诗经·郑风·风雨》经典篇目吟诵中相拥而泣,现场观众似乎穿越至2700多年前的郑韩故城,感受那自然率真情思歌唱。郑国民众创造出具有地方色彩的新曲调,激越活泼、抒情细腻,“郑卫之音”作为新兴音乐流传广远。而《诗经》中仅记录郑州地区民间歌谣的诗歌就有25首,“出其东门,有女如云”“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等经典篇目影响深远,在《诗经》中占有重要地位。
同样还是吟唱。在登封写下《将进酒》的李白,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传唱了千年,王维《宿郑州》、李商隐《登郑州夕阳楼》、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等篇目,都在镌刻着郑州的点滴。
2024年春节,一场“巍巍亳都 熠熠新年”文化活动,让“郑州一环”商城再次刷新了市民的印象;刚刚结束的五一假期,“在郑州考古工地以最潮的方式过五一”“考古工地一不小心潮成度假胜地”频频登上热搜,考古与度假组成奇妙的CP,吸引上万人走进考古工地……
嵩山脚下、黄河之滨,郑州在丰厚历史底蕴的“加持”下,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乘势而上、不断超越,立天地之中、探华夏之源、拜黄帝故里、游功夫郑州,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