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石刻雕星空体育塑(一)

2024-06-15 00:24:4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星空体育官方网站出土于赤峰市林西县,是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人物雕像,我国考古界尊称其为“中华老祖母像”。

  1989年9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林西县白音长汗,为配合铁路建设进行考古发掘,在编号为F19的半地穴式房屋遗址中,清理出一尊石雕人像。这间房屋面积为60余平方米,屋中部有一个方形灶坑,石像就竖立在灶前40厘米处,小半截埋在土里。据测量,这尊石像通高35.3厘米,大眼高鼻,鼓腹、双臂下垂交于胸前,雕刻手法原始古朴,写意风格很浓,属女性雕像,是原始先民供奉在住房内灶火旁的女神像。

  此外,考古人员在与林西县相邻的赤峰克什克腾旗,也采集到两尊女神石雕像,均高50余厘米,孕妇特征很明显,其时代与白音长汗的女神像接近。

  石雕女神像现藏于赤峰市林西县文物管理所,1984年在城关西门外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出土。

  石像用浅灰色花岗岩磨制而成,高67、宽26厘米。雕像表面光滑,风格原始粗犷。光头,颅顶尖耸,双耳、前额和鼻高隆,眼睛和嘴呈横扁三角形深窝状。裸体、耸肩,两臂一高一低置于前胸,胸部一对突出,臂部肥大,其下呈圆锥状。

  这件半身圆雕石人像,与在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出土的石人像风格基本相似,属于距今7

  蛇神雕佩赤峰市林西县大半拉山遗址出土,红山文化时期。石质较硬,质地泛绿、像残、头部完整。蛇头顶饰网格纹,双眼透雕,吻部两边向外凸出,凸腮,头下部雕有两个鼻孔和一张小口。残长4.2、高2.1、最宽处1.8厘米。蛇形器为原始先民佩带悬挂之物。在红山文化中,常见的有长方形勾云佩件,三连环形佩件和双首动物佩件,动物佩件主要有龙、虎、龟、鹿、鱼等。蛇形的发现,尚属罕见。

  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内蒙古工作队在内蒙古敖汉旗小山遗址发掘时,曾出土一件尊形器,上饰三种动物图形,其中一种是猪形首、蛇身躯,这是目前红山诸文化掌握有关蛇形最早资料。该蛇顶部刻划网格纹与小山出土尊形器猪首蛇身刻纹饰十分相似,具有明显的原始性。

  兴隆洼文化石雕人像出土于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遗址,雕像由黄褐色细砂岩刻磨而成,椭圆体,顶端圆纯,下端平。底最大径5.3厘米,最小径3.2厘米,高8.8厘米。

  雕像上部磨出倒桃形面部轮廓,顶部刻细网格表示头发,圆眼,蒜头形鼻,嘴不甚明显,两手捧于腹部,双腿盘坐。头后部亦刻出网络纹头发。这是内蒙古最先发现的兴隆洼文化时期的石刻人像。雕像采取造型和线刻相结合的抽象艺术手法,显示出兴隆洼文化时期原始先民人的艺术水平。

  石雕人面纹石斧新石器时代。1985年,赤峰市敖汉旗小山2号房址出土,长条形灰质岩石,通体布满斑点、色彩斑澜,在长条岩石顶端的一面刻一人面纹,刻痕细浅,面部、两眼轮廓清晰,鼻、嘴呈三角形。

  男女双人合身石雕新石器时代。赤峰市松山区大碾子遗址出土,浅绿色玉石,长9.5、宽3.2厘米,器身薄而扁平。光滑、圆润。外观造型为双人合身,下一人圆脸形,有短发,狭肩似为女性;上一人三翁长脸形。宽肩似为男性。二人脸部均未雕刻五孔及双耳、四肢,身躯中部有一系带。

  突厥石雕像考古工作者在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阿巴嘎旗、正蓝旗境内,陆续发现多件石雕人像。

  石雕人像由整块大石雕成,相貌形态大体相同,宽圆脸,高颧骨,八字胡,其姿态有站、坐、跪、行走等。石雕人像有男女性别之分,高约1.3米左右。石头雕琢的痕迹很浅,基本上浑朴天成。经过漫长的岁月和风雨侵蚀,有些石人五官模糊。

  据考古学家推断,这些石雕人像可能是古代突厥人的遗物。隋唐时期,突厥人曾在蒙古草原上生活过。按突厥习俗,有战功的人死后要杀牲祭祀,埋葬后,墓前还要竖立其石像,供人纪念。类似的草原石人在新疆伊犁地区也多有分布,那里也是古代突厥人活动的地区。

  辽祖州佛雕赤峰市巴林左旗哈达英格辽代祖州城遗址出土,石雕为紫红色岩石雕刻而成,残宽102、高52厘米,足宽30厘米、足趾并拢,左、右,前三面雕刻莲花纹。雕刻粗犷有力。石雕为立于辽祖州、祖陵祭殿建筑中的大型雕像,估计完整的佛像其高度应当不低于180厘米。

  四坐佛及供养人石雕赤峰市巴林左旗出土,辽代雕像、雕工粗犷,刀法遒劲,为佛教建筑雕刻的精品。

  雕像为八面柱形,高38厘米。八面柱的中,东、西、南星空体育、北四面分别雕有四尊坐于莲座之上的佛像。佛像的造型大致相同,但神态和姿态不同,或抚膝,或作手印,或袖手,背有背光。八面柱的另四面雕有供养人像,均身着圆领宽袖长衣,或捧奁、或抱物、或袖手。此雕像当为辽代寺院建筑的雕像。

  释迦佛坐像辽应历年间,石雕,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出土,高36厘米,方形须弥座,底缘雕刻垂莲,上沿为仰莲。坐像,头戴圆顶式帽,两耳垂肩,长脸、浓眉、大眼、高鼻、小嘴。身穿方领外衣,左胸结一扣,盘坐于莲花座上,背为佛光。足心向心,右手五指并拢,坦然扶于膝上,左手抚物至胸,神态安祥。造型优美。线刻精细,刚健有力,为辽代石刻佛像之精品。

  释迦佛涅槃像辽,重熙十八年(1049年),原藏于辽庆州白塔各层内,后收藏于赤峰市巴林右旗博物馆。佛像为精致的汉白玉敷彩圆雕。须弥座的左、右侧面内,分别浮雕托塔狮子。

  主尊释迦佛像侧身躺于须弥座上,头枕雕花石枕,身披薄裟,袒胸、赤足,面东,左手垂放身侧,手长过膝,右手托腮,闭目,神态安祥,有“圆寂”涅槃之意境。此像雕刻精细,为辽代佛雕艺术的珍品。

  石雕武士像乌海市唐灵州节度使墓地出土,共2件星空体育,均为立像,通高2米以上,肩宽57厘米,分别以红砂岩、白砂岸雕刻,头戴武士帽,身披甲胄,腰间束带,一武士双手握长剑,另一武士握铁锤于胸前。石雕个体较大,造型生动,是内蒙古地区唐代石雕精品。

  石雕文吏像乌海市唐灵州节度使墓地出土,高1.8米,红砂岩雕刻,头戴半圆官帽,身披圆领开襟官服,双手握玉笏于胸前。石雕个体较大,造型生动,是内蒙古地区唐代石雕精品。

  镶嵌石狮雕像辽,赤峰市巴林左旗发现。为镶嵌在建筑物上的附件。完整者2件,其中双狮一对,造型相同,高50、通尾长71厘米,昂首、张牙,头部突出,短尾上挑,两侧面均作圆鼓形。立狮一件,通高116厘米,有平座,昂首、张牙,长尾卷曲至后背,搭于腿部,雕刻刚劲有力。

  对狮石雕辽,立于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辽中京大塔前的祭台之上,共4件2对。分别为:大对狮,坐式,高150、斜长260厘米,长方形平底座,前宽70、后宽60、长92、厚22厘米。形态作前俯蹲坐式。昂首、右视(另一件左视),斜视角为45,颈部雕刻缨络,长尾卷曲右甩(另一件左甩),在后左腿外侧处雕刻卷云纹,前腿曲蹲成“”形,狮身瘦长而圆润,下腹内收。

  小对狮,蹲立式,高142、斜长180厘米,长方形平底座。前宽60、后宽55、长85、厚20厘米,造型与大对狮略同。唯小对狮体型较小,前腿站立,缨络紧贴下颈呈平行状,昂首。斜视角度90。

  据考证,四件对狮原立于辽中京内城与皇城处,可能是置于阳德门与阊阖门两侧。虽有风化、残缺,但从残留的躯体、整体造型、且昂首斜视等特点看,该对狮与元以后石狮身躯粗壮、敦厚、正面平视的风格迥然不同。

  立狮雕像元,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出土。青石料,高104厘米。石狮作立状、昂首、张口,头额稍平、鬃毛后披、胸前挂缨络垂铃,鼓腹。前腿直立。后腿曲蹲。整体造型为粗身、大腹、小头、短颈,线条粗壮有力,神态敦厚。

  龙泉寺卧狮石像元代,位于赤峰市喀剌沁旗锦山镇西5公里元代龙泉寺后殿小广场,通首尾长4.8米,系利用自然岩石就地凿刻,石狮头向西南尾朝东北,呈卧状,昂首。头高1.1米,张嘴,呲牙,鬃毛卷曲,石狮背上立小石碑,上刻有“大元国上都路”龙泉寺等文字。石狮雕刻粗犷,系北方草原地区早期狮雕精品。

  石人骑狮雕像清,石雕,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其楼子庙,立于庙门两侧。高47、宽39厘米,上端呈半圆形,下端平直,半浮雕,石人手持长剑,身骑狮子,雕刻精细,刀法劲健,神态生动,威武壮观。

  三节式经幢雕辽,赤峰市巴林左旗辽上京附近出土,通高175厘米,由上、中、下三节卯扣组合。上节为宝珠式六角攒尖顶,翘檐;中节为八角柱形幢身,满刻经文,汉字楷书;下节为幢座,雕刻莲纹、连枝纹。造型玲珑,雕刻精细,为佛教石雕艺术珍品。

  屋顶形石棺雕辽,赤峰市宁城县城子乡出土,通长167、高54厘米,红色砂岩刻雕。方形横脊,两侧面刻连枝花卉,竖长条形瓦盖,中间以横格线相隔以为覆瓦。两端山墙檐下,刻成乳钉纹装饰图案。刀法粗犷有力,造型简洁大方。为辽代石棺习见雕刻艺术品。

  兔戏牡丹石棺辽,赤峰市宁城县出土,长方形,长130、高50厘米。正面堵头刻云字勾,上方刻牡丹花一束,下方刻如意纹。中央为长方形壁龛。左侧面前方刻牡丹花四朵。后方刻两兔,一前一后,作嬉戏奔跑状。中衬花朵一束,形象生动活泼。右侧面花纹与左侧面同,中刻二兽。一前一后。回首奔跑,下沿刻连枝花卉图案。盖顶呈梯形,正面(棺顶)刻三束连枝牡丹花,左、右两侧分别缠枝花卉。雕刻粗犷,极有半浮雕效果,立体感极强。为辽代石棺雕刻艺术珍品。

  牡丹纹石馆辽,赤峰市宁城县出土,长方形,长180厘米,前宽40、高35、后宽30、高25厘米。整体造型为大头小尾,与近代木棺相似。正顶刻连枝牡丹花,以中线为中心,两两对称,布局严谨。两侧面刻连枝花叶,也以正中为中心,对称延伸。石棺前堵头刻成门楼形,楼顶正脊两端以卷云纹为翘角,顶中心刻一宝珠,刻工粗犷,极富寺院雕刻风韵。

  龙纹石棺辽,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塔子沟出土,通长205、高74、厚8.4厘米,背面平整,正面半浮雕双龙。腾空飞跃,周衬以彩云。雕刻刚健有力,神态威武生动。为辽代石棺雕刻精品。

  石函辽,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哈达英格等地出土,现存10余件,形制大致相同。保存较好,刻工较精者有三件,一件为长方形,盖为歇山脊状,四个角脊各有一立兽,神态生动。一件为方形,盖为式,函身正面中部雕刻一门,左、右各有一门吏,作启门状,线条粗犷有力。一件正面中部雕辟一门,双扇,门之左、右两侧,各有一半浮雕侍女,头作高髻,身着圆领紧袖长衣,长裙拽地,腰间系带,一侍女抱镜,一侍女捧奁。侍女左、右分别以粗线条雕刻一青龙、一白虎,青龙细身,修尾、昂首、腾空;白虎细身、昂首,作前扑状。神态生动,工艺粗犷,为辽代墓葬中习见的四神配置。

  萧府君墓志盖辽,咸雍八年(1072年)刻,赤峰市宁城县头道营子乡岳家杖村小桦树沟墓葬发掘,盝顶形,长106、宽94、中部最厚处18厘米,斜边四面各刻三神像,合为十二生肖,身穿圆领长袖袍,手抱笏板,四角刻一束连枝牡丹花纹,刻工精细,正中阴刻汉字楷体,3行,行3字:大辽国萧府君墓志铭。此志盖与故耶律氏铭制作,风格相似,为辽代志石雕艺术珍品。

  敷彩桌案辽,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辽墓出土,仅存案面,长方形,长70、宽45、厚4厘米。边框起小突棱,正中为矩形图案,涂朱,八朵缠枝牡丹布于其中,四角分别为红、白色单束牡丹。周沿画连枝花。外沿为缠枝花。桌案系用暗红色岩石。坚硬细腻。案面磨制光润平整,制作精细,图案工笔,色彩艳丽,出于辽代贵族墓葬,为辽代罕见的石作艺术珍品。

  盝顶形志盖辽,赤峰市翁牛特旗山嘴子乡乌兰板村毛布拉沟1号墓。正方形,边长61、边厚4、中部厚12厘米,盝顶形。青灰石料。细腻坚硬。四角阴刻大牡丹花一束。每边斜面上各刻神像三,合为十二生肖,神态装束基本相同:身穿“V”领长衣,长袖,头戴圆顶帽,手持笏板,面部向左侧身站立,神情宁静。盝顶平面长方形,以阴刻细线等分六格。廓线内阴刻汉文九迭篆书两行,行三字“故耶律氏铭石”。刻工精细,布局严谨,整体风格与庆陵哀册篆盖相近,为辽代石雕艺术珍品。

  石雕左衽袍服人像辽,巴林左旗哈达英格辽祖州城出土,高56厘米,头部稍浅。白石料,人像身着左衽紧袖衣,盘坐。左手抚膝,右手托一动物。雕刻精细,刀法刚健,造型别致,为辽代稀见之石雕艺术品。

  契丹营盘雕辽,石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口辽墓出土,青灰色砂岩,长220、高65厘米,刻于石棺外壁左、右两侧。右侧为青龙图,阴刻浅线,系一飞龙。昂首、张牙、吐舌,四爪,长尾卷曲,龙身腾起作飞跃状,全身以粗线条刻成鱼鳞片,四边衬以连珠状卷云纹,形象威武生动,右侧刻毡车人物,两辆毡车上下分列,形制大小相同,均为长辕、高轮、粗辐式。上附方形车棚,辕前端以三角支架支撑作停歇状。车前有两契丹人,上、下各一,均作髡发、圆领长袍,腰间系带,袖手站立。契丹人前有两座毡包。以写意手法刻成圆形,包顶、横围,此系契丹人游牧住地即景,与壁画中的“夏营盘”相类,极富草原生活气息。

  男侍石俑辽代,高62厘米,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勿拉苏木白音罕山韩匡嗣墓出土。

  白俑系青砂岩雕成。造型简约,刀法细腻,是继承唐、五代雕塑造型技法,又有写实创新的艺术结晶。髡发,额前留长发,鬓前两绺处长发垂于耳前,双目低垂,双耳戴圆形耳环,身穿右衽圆领窄袖长袍,腰系长带,带头下垂,左髋垂一刺鹅锥,悬挂于腰下。足着尖头皮靴,双手相握置于胸前,立于长方形台座上。

  浮雕龙凤纹石棺盖辽代,长221厘米,宽130厘米,厚23.5厘米。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勿拉苏木白音罕山韩德威墓出土。

  石棺盖白沙岩刻制而成。正面半浮雕团龙、团凤各一组,侧面高浮雕著官服的人物12个,均双手握笏板于胸前,帽上饰以十二生肖像。在盖之中部有铁锔子痕4个,可能是下葬之前断裂,用以固定。正面和侧面均以浅浮雕的缠枝牡丹纹为地,缠枝牡丹纹上涂墨彩。团龙纹为双龙戏珠。龙首高昂,双目圆睁,爪舞牙张,龙须上扬,飘逸矫健,雄奇威猛,身躯卷曲如钩,头向相对,在争戏一火焰珠。

  浮雕近侍图辽代,高114.5厘米,宽74.5厘米,厚8.7厘米。赤峰市巴林左旗杨家营子镇石匠沟萧氏夫人墓出土。

  石雕为青砂岩质制作,四周留有边框。边框内半浮雕三排12契丹人,是墓主人的近侍,男侍身着圆领窄袖长袍,腰系宽带,或光头、髡发、戴帽、或足着高靴、便鞋;侍女身着交领窄袖长袍,或头梳双丫髻、头盘一匝发辫、戴圆帽,或足着高靴、便鞋。他们或立或跪,或手捧唾盂,或怀抱团扇、端果盘、备酒、温酒、献酒。执骨朵、备食、献歌而忙碌。整个浮雕生动再现了墓主人生前奢侈的生活场面,为研究辽代物质文化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形象资料。

  浮雕散乐图辽代,高114厘米,宽74.5厘米,厚9.2厘米。赤峰市巴林左旗杨家营子镇石匠沟萧氏夫人墓出土,与浮雕近侍图为一组。

  青砂岩质,四周留有边框。框内减地半浮雕三排12人,其中11人为散乐班子的男性乐工,均头戴幞头,身着圆领宽袖或窄袖长袍,腰系宽带,足着高靴,或盘腿或跪式或立式,每人所持的乐器有琵琶、排萧、笙、简板、方响、笛、筚篥、拍板、大鼓、腰鼓、横笛,并随拍舞蹈。第12人髡发,长袍高靴,双手紧握短柄小锤,应为这支乐队的领班。散乐图浮雕为研究辽代散乐演出形式、乐器的配置、乐工、装束及乐器种类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和尚地石刻辽代石刻。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万合永乡和尚地村东100米处山坡岩石上。面积1平方米,直书阴刻6行32个字“□蚕□,重熙八年三月,内置到此,年璟月内崇臣幸辽,又于内□,拾亩与正于无。”

  摩崖刻雕辽,大康七年(1081年)。原刻雕于赤峰市松山区水地乡“五佛二龙山”,山顶突兀,高出河面130余米,东、西、南三面均为陡崖,秦长城从山顶穿过。

  石刻原有六组,在自然石上开凿佛龛,龛内浮雕。坐佛,头戴佛冠,身着垂袖长衣,手捧“笏板”至胸,脚似穿靴,神态端庄。云龙。作飞跃状,下托浮云,形象威武。盘膝坐佛。下有莲座。瞑目,两手曲至胸前。佛与弟子像。三尊,中一尊,左、右为文、武子弟。供养人像,二尊,并排侧立,身着薄衣,双手作供奉状。武士,盘坐者双手抚剑置膝上,身着左衽武士像短衣,右立一武士,手握长剑作护卫状。在供养人像右侧,刻有汉文题记六行。

  蟠龙碑首元,赤峰市翁牛特旗梧桐花乡国公府村张应瑞墓碑,汉白玉圆雕,四龙,龙头低垂于碑首两侧,两只龙爪托住祥云之上的明珠,盘绕绞缠、劲健有力的龙身,组成方阵形碑顶,龙身下方即碑首中心位置为碑额题名。在其附近有张氏后裔墓葬,出土“大元”龙纹碑额,其风格与蟠龙首相近。

  张氏墓地石雕群元,位于赤峰市翁牛特旗国公府乡。系元朝名臣张应瑞墓地,地面现存有文吏、武士、石狮、麒麟、石兽等15件,均为元代石造局汉白玉,来自房山县,质地细腻坚实,多闪光亮。石雕多采用半浮雕手法,刀法劲健,雕工精细。其中武士像,身着紧袖甲胄,披带、护肩、护胸,双手叉于胸前,手持长剑,威武壮观。文吏身穿官服,手执笏板,神态温文尔雅。其入刀处诸如衣纹、甲片、手指,佩带、飘服等,细微清晰,富有动感与立体感。石羊造型朴实,简洁明快;石虎体态生动,凶猛骏烈。

  牡丹纹供桌元,石雕。赤峰市宁城县出土,长68、宽42.5、高35厘米,与北方习用炕桌相类。青石料制,桌面平整光滑,四足刻为卷云纹。五子登科画像石元,长71.5、宽48、厚12厘米,1990年多伦县砧子山墓地出土星空体育,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青灰色石料,是剔地浅浮雕手法雕刻,手法简练而娴熟,画面主题是表现五个童子摘取挂在树上的风筝。

  龙纹石雕元代,元上都宫殿区内出土,汉白玉石质,长方形半浮雕,二龙盘旋作戏珠状,龙身周围浮雕花束卷云纹,四周有边框,雕刻精美,龙甲清晰细腻,神态威严壮观,为元代石雕精品之作。

  元代龙纹镂空石香炉1991年5月,内蒙古博物馆在呼市郊区辛辛板发现一件龙纹镂空石香炉,经鉴定为元代中期之物。

  香炉为黄砂石刻成,通高23.5厘米,口径18.5厘米,唇部雕莲瓣纹,口沿部分由长方形双耳和前后相对称的两朵宝相花将其分为四部分:正面阴刻“已亥年亥□□兀”;背面刻“功德□闫世荣”。

  元代汉白玉雕像元代、共3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羊群庙乡奎树沟村出土。高155厘米,同出土于一处大型祭祀遗址。

  石雕头部已缺失,坐于交股式圈椅上,身穿华丽的袍服,上面有龙纹和牡丹花等图案。腰部两侧还雕刻着短刀、角锥、方囊等饰物。

  红山口沟摩崖佛教造像位于呼和浩特市毫沁营乡红山口村北,大青山区红山口沟内3.5公里。在座北面阳的垂直岩壁下,发现崖壁上阴刻着两尊属召庙内容的人物造像。造像呈东西排列,距沟底约50多米。东侧刻像为立式,圆头大耳,面目慈善,高约4米,西侧刻像呈半蹲式,手持法器,肃穆威严,高约1.6米,刻像线条简单,衣饰文理清晰是明清时期的遗存。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