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星空体育官方网站石雕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范例6篇
星空体育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石雕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雕塑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相互配合作用下产生的。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等),创造山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人文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价值的体现。
往往人们认为雕型艺术是指以立体视觉艺术为载体的造型艺术星空体育官方网站,那我认为雕塑是人类视觉灵“魂”之现。雕塑中最火神笔在于先会“雕”,其次是刻,后之是塑。如:某个时间段一位普通人参加一个高级宴会、高级会议。这个时候十分注意形象。那么,我们可以首先从选衣服,其次化装,最后短时间个人形体、个人气质、言行举止的培养。好比雕塑中“雕、刻、塑”三结合。
雕塑的材料种类很多,大概可以分木雕、石雕、牙雕、骨雕、根雕、冰雕、泥塑、陶瓷雕塑、石膏像等;按基本形式:圆雕、浮雕和透雕。我们通常以石雕、根雕、石膏像最为广泛,主要是购买、收藏的人群比较多。然而,对于一件艺术品来讲,雕塑的真含义来讲在于它的灵“魂”。艺术家们、艺术工作者、雕塑专家可以把‘种人物、植物、动物或其它物体有像、有神、有态的反应给广大群众,被人家认可,这才是雕塑灵魂所在。
雕塑者在完成一幅作品时,首先应了解所想要的作品是何神态,在脑子里产生一种立体视觉。雕塑家们要从感觉、视觉、听觉中感受未出世作品的气息,如何雕刻出一种精神、形体、视觉三结合的物体,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生动、立体、形象的物体,去了解和热爱艺术,愿意终身投入到艺术创作中,不把艺术创作只当做养生之道而是视为自己生命的重要部分不可分离和丧失的部分。就也是雕塑之“魂”中“魂”。
垫字,垫,下也。凡屋而下曰垫。――《方言六》。我们指铺垫的意思。造雕塑之“魂”,在于艺术家、雕刻家们的功力所在,讲基本功、知识面、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视觉能力、动手能力等等。通过对这些基本功学习、了解和实践,形成一种独特的个人艺术气质,有一定的艺术理论知识和创作手法,能运用某种艺术形式表达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建立自己的艺术观。
我们在完成一幅作品前,准备要绘制、雕刻的工具、材料都先前有序准备好。其次,存于把雕刻前把思想、经济、艺术价值有机形成一体,既自艺术价值,也有经济价值,更有个人艺术气息。
一幅优秀的雕塑作品,不光在于它有名贵的雕塑材料,而在于雕塑家们内心中的活。应该是一种活气。一种超前、兴奋、时尚的物体,是一种雕塑家内心性格、气质的反应。它可以使艺术品给人们带来一种愉快、忧郁、真实、情感的视觉效果和精神效果。往往一幅作品或一件艺术品,它们给别每个人的视觉、精神感觉都是不一样的,物体的价值决定于人们的智慧、知识、文化的和程度。经常听人说:“怎么我看不懂?看不明白?”或者说:“真是一幅神作啊。有收藏价值!”
文化差异决定了人们对作品认识的深浅,比如一幅达芬奇作品,如果大家都不知道是达芬奇画的,放在一般古玩市场上可能价值低,或者少人问津。但是这个时候,突然有一位高校教授看到了它灵魂、它的艺术价值。喻红的作品《紫色的肖像》价值在于人物眼神,色彩的搭配,同时带有一种神采奕奕和忧郁混合感情所在。体现出了“活”字的含义。
雕塑从整体风格上看,讲端庄、沉重,气质伟岸。两周前期、中期的作品比较华丽、装饰繁缛,形象怪张,有一种神秘的色彩笼罩其上;不能咄咄逼人,装饰上也相对简洁了一些。重着讲点、线、面相结合。
一幅人体石膏雕塑,首先在于专家们从点出发,点到位置,点到心中,点到重点。如j眼睛的人小、鼻子的形状等等。其次,在于线的位置,整体人物中头部,脸、脚、四肢的均衡搭配,形成整体、形象、立体的线条效果。最后,讲面,即雕塑要全面,要立面,要整齐面。如:一个人的整体形象和气质所在。所以,我们艺术工作者要努力做到点、线、面三体相结合,只有把这三点做好、做踏实。
雕塑为传播文化理念、传扬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展现各地风貌、树立各国形象,作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人类文化是通过不同载体得以反映、体现、留存、传输和创造的,有形或无形、宏观或微观、抽象或具象,载体不同但只要具备一点文化功用,雕塑艺术就具有反映、体现、留存、传输甚至创造文化的价值。现代文化的积极功能,正在于充分发挥不同文化载体的效能,让其文化意义高扬至顶点。
在艺术中,雕塑具有特殊的文化载体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理念集中代表着人类现代文明的主流价值体系,利用雕塑来提高人们生活品质、丰富于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项艺术。
千百年来,灵璧磬石雕刻承载着我国灵璧磬石工艺的精华,具有鲜明的工艺特征与持久的艺术影响力,是我国雕刻工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灵璧磬石雕刻作为一门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2010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文试通过以吴河江及其线刻工艺为典型,对灵璧石雕刻和线刻工艺传承状况与现实境遇进行分析,就传承状况、革新与发展以及风格特色三个方面来一窥灵璧磬石雕刻艺术能够持久传承的缘由。
灵璧磬石作为中国四大观赏石之首,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成为中华璀璨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而它的雕刻工艺更是磬石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灵璧磬石的雕刻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作为皇室贵族祭祀或祭孔的器具,其制作工艺代表了当时社会的较高水平。灵璧磬石雕刻后期吸取了汉代石刻线画以及古代优秀的雕刻工艺,形成了它自身独树一帜的雕刻手法。灵璧磬石线刻工艺经过千年的积淀,在历代能工巧匠的传承、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下,灵璧磬石雕刻作品走出国门进入国际舞台,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起到了展示中华文明的作用。
在社会快速发展和表现手法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批继承灵璧磬石线刻工艺美术师,其中宿州市灵璧县磬石线刻工艺师吴河江、赵君等人为此中的代表人物。灵璧点睛斋的主人公吴河江,是一位深识磬石之美,又能够创造美的优秀工艺大师,他的线刻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对灵璧磬石雕刻方面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2010年,灵璧磬石雕刻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河江作为安徽省省级“非遗”灵璧磬石雕刻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的灵璧石线刻工艺品多次在国家级大赛中获得金奖。基于他在灵璧磬石雕刻、线刻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以及在我国传统工艺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他被授予“中华传统工艺大师”的称号。当然,任何成功的取得皆非偶然,自幼就喜爱书画、篆刻的吴河江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初,他应招进入灵璧县工艺厂并因其表现突出,被送到上海漆器雕刻厂继续深造,为其以后研究灵璧磬石雕刻艺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凭着过人的毅力,克服诸如材料和工艺方面的诸多困难,推陈出新创作出“磬石茶壶”。为了弘扬磬石线刻艺术,吴河江查阅了大量的线刻绘画书籍,观赏国内的优秀石刻线画,并对石刻手工作坊进行了实地的考察,积极借鉴我国从古至今不同地区的优秀线刻技艺,融会贯通,转益多师,兼收百家之长,又自出己意,走出现代工艺美术的创新之路,使磬石雕刻艺术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并根据灵璧磬石的特点调配出雅致的着色颜料,对灵璧磬石雕刻做了具有革新意义的创作尝试,为古老的灵璧磬石雕刻工艺注入了活力和生机。
随着当今社会城镇化的发展,新的生活方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在现实机遇下,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何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工艺道路,在保留传统雕刻工艺精华的同时,合理地发展、创新成为灵璧磬石雕刻艺人们的当务之急。吴河江对灵璧磬石线刻工艺的精湛追求,使其作品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让人深切体会到灵璧磬石雕刻艺术的精美和神奇,领悟到中华灵石文化的独特魅力。
放眼我国工艺美术的“百花园”,灵璧磬石雕刻工艺无疑是一朵艳丽的“花朵”,在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美术史和民间审美文化中有其特殊的价值。灵璧磬石雕刻拥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内涵,且它的传承是连续的、不断创新发展的,因此,在这样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更应跟紧时代的步伐,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焕发全新的生命力。是以,在国家加强传统工艺保护的进程中,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对于灵璧石雕刻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也不断加大力度,成绩斐然。另外,高校、学术界对灵璧磬石雕刻的学术调查与研究,还有越来越多的爱好者、收藏家、艺术家的关注与收藏,都为灵璧石雕刻艺术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吴河江的灵璧磬石雕刻、线刻艺术品,在保持自身独特审美欣赏价值的基础上,根据天然的肌理纹路,游刃有余地将具有深厚功底的线刻技艺与灵璧磬石独特的材质纹理结构完美结合,那些灵璧磬石自身所具有的纹路经过创作之后成为线刻艺术品完美的一部分。吴河江线刻技法功底深厚,通过其孜孜不倦地努力,创作出了一批题材广泛、精美绝伦、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灵璧磬石线刻工艺品。如《清明上河图》《金刚经》《永恒世界》等都是其微雕线刻的代表作,屡次斩获省级、国家级大奖。
《金刚经》是在10.5×11.1厘米的灵璧磬石板材上,采用正楷繁体微雕5600多字,是吴河江凭借其顽强的斗志,克服重重技术上的困难,不断改进雕刻技术,在材质硬度大、并不适合进行微雕的灵璧磬石上进行雕刻,创作出的首件微刻佛家经典线刻工艺品。线刻工艺给吴河江带来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思,也给他在灵璧磬石雕刻线刻艺术品探索之路上带来了无尽的信念与力量。就吴河江线刻画工艺的代表作而言,其用半年多的时间刻绘的《清明上河图》,是在90厘米长、8厘米宽的磬石板上采用微雕技法雕刻而成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宋代风俗画的无限魅力,还给人带来了一种“磬石名传几千年,河江线刻亦无情。清明上河一览后,似乎真游汴梁园”的艺术享受。
如今的磬石雕刻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一件件前所未有的精美磬石雕刻艺术品不断涌现出来,使磬石雕刻艺术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境界。简约而不简单的线条,情感丰富的内容,匠心独运的构图,使灵璧磬石雕刻艺术在中国线刻艺术界独树一帜。 吴河江很多优秀的灵璧磬石雕刻作品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国外友人,使得灵璧磬石工艺声名远播。
灵璧磬石雕刻,其传承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代表着灵璧磬石雕刻的发展方向。吴河江运用中国古代山水绘画中的线条,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线刻艺术的神奇魅力,集中体现了中国东方哲学的美学思想,并对当代雕刻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吴河江孜孜不倦地学习传统文化艺术,充满激情地投入到灵璧磬石线刻艺术的创作中。在继承传统线刻工艺的同时,取百家之长,既能传承又善于推陈出新。虽然灵璧石线刻工艺历经了千百年的沧桑变化,但其线性意识和线性表现作为创作艺术之魂一直贯穿其中,经久不衰。吴河江将线性艺术作为他一生的研究课题,并通过线性艺术向我们传递了他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情趣。他用自己的方式对灵璧磬石雕线刻工艺进行继承、发展、创新,其线刻技艺继承前人博大精深的传统,坚持本民族的艺术特征,坚持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之精神,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当代灵璧磬石雕刻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吴河江创作的磬石茶壶为磬石工艺品增添了一个新门类新工艺,在并不适合雕刻的球面上脱稿创作,每根线条起止、承接和呼应的力量感,变化丰富的节奏感,线条组合的立体感,使每一个茶壶都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韵味,不仅填补了“磬石无壶作”的空白,而且把磬石茶壶行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克服种种困难配制的磬石雕刻、刻专用颜料,诞生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也给磬石雕刻线刻艺术品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如今,吴河江的创新还在路上,灵璧磬石雕刻、线刻技艺的创新也还在途中,但他不断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无疑会给灵璧石线刻工艺带来新的突破。
社会是养育灵璧磬石雕刻发展的土壤,灵璧磬石的发展不应该只依靠传承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让更多对灵璧磬石雕刻艺术有兴趣的人参与进来,使灵璧磬石雕刻文化不断成长。只有不断发展、完善灵璧磬石雕刻的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以及艺术底蕴三个体系,才能更好地将灵璧磬石雕刻艺术延续下去。灵璧磬石雕刻独特的文化魅力,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使灵璧磬石雕刻工艺焕发勃勃生机,保持灵璧磬石雕刻旺盛的生命力。
灵璧磬石雕刻的传承之路还存在不少困难,这种线刻工艺的发展和探索之途还很漫长,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能不断地推陈出新,对灵璧磬石雕刻传承人来说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灵璧磬石雕刻作品要想更大限度地走入民众的视野,成为国家级“非遗”,甚至是石刻艺术的典范,除了手工艺人们的坚持不懈和努力探索,还需要社会不同阶层的接纳和推动,也离不开文化主管部门的扶持和引导。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灵璧磬石雕刻作品有了更多向世人展示的机会,不同的文化交流更能激发灵璧磬石雕刻工艺创新的潜力,灵璧磬石雕刻将会给中国的石刻艺术带来不庸于俗、不流于众的独特魅力。■
本项目为安徽大学国家级“非遗”灵璧磬石雕刻工艺与产业化调研(国家级、项目号N31314024);安徽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安徽省民间美术实践教学》;2014年安徽大学素质教育精品课程《民间美术》(校级教研项目J)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1]朱纯军.论灵璧石文化在当代的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
[3]宋康年.形神兼备,意韵并蓄――读几件灵璧石[J].收藏界,2011(05).
[4]余凯莉.灵璧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0).
成长于厚实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基础上的影雕艺术,集山川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把南派石雕精巧纤细的艺术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体现出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思想内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审美意识。
影雕作画以针,层层细雕,凿点成面。其勾点苍劲、超凡脱俗,犹如中国画风般古朴神韵。影雕艺术可以最大限度对接、融合、表现历史、文化、艺术、国粹的神韵,达到天衣无缝、直击人心的艺术效果。这是影雕艺术所特有的,是别的艺术手段无法取代的。比如,中国画是以其特有的线条和笔墨技巧作为状物及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段,用“勾”、“渲”、“染”、“点”的技法,以点、线、面的形式描绘对象的形貌、骨法、质地、光暗及情态神韵。不管是计白当黑、水墨交融的水墨画,还是细节入微、层层渲染的工笔画; 不管是线条灵动、笔意墨象的名家书法,还是复现真实、借影还魂的精彩摄影作品; 都可以用影雕艺术细致入微、形象逼真的进行最有效、最直接、最便利、最完美的创作和再现,它不仅能充分地表现出原作的真实意境,而且能通过石雕独特的艺术风格,使祖国的名山大川、英雄人物,乃至世界各国的趣闻异事,尽现在这小小的石板画面上。使影雕艺术这一富有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手工艺,与中国书法绘画文化息息相关,完美融合。
影雕艺术在表达和构图上,不仅能在薄如卡纸的石板上,也能在厚度至几十公分的石料上用铁笔自然勾画; 既能雕琢出不亚于摄影作品般清晰逼真的图像,也能表现出书画家笔下惟妙惟肖的书法、篆刻、写意、工笔山水、人物、动物、花鸟鱼虫等作品。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古今人物、诗词书画既可以出现在同一幅壁画中,也可以按需要勾画雕琢在不同图幅之上。在用色上,既可以单纯用黑白对比来表现素墨淡彩的画面和景象,也可以通过色彩艳丽的颜料用浓墨重彩的方法来表现。它有素拙有艳丽、有坚劲有柔韵,是一种极富表现力和隽久生命力的艺术作品。而且,影雕作品的面积也可大可小。小者玩入股掌,大者数平方一幅,甚至可以雕琢几十、几百、上千平方米影雕壁画长廊。近年来上海的许多公共市政项目上就请专业的影雕技师人工雕琢了像《清明上河图》长卷、《百年上海》和千米影雕《文化长廊》等巨幅影雕壁画作品,而且还在不断刷新着影雕单幅和整体面积的记录,异彩纷呈,震撼人心! 这也是近年来传统影雕艺术在实用性和艺术性上的双重突破,同时也标志着传统民族艺术不朽的艺术魅力和与时俱进的艺术朝气。
传统影雕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也应该融入现代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正阔步走进新生活,生活质量和精神需求日益攀升,审美情趣有了新的感受、新的概念,已不再满足那些内容老套的作品和简单的表达形式。寓其意、乐其心,而是追求具有收藏价值、艺术价值及有时代气息的作品。所以对影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要冷静分析和思考。创作从形式美发展到艺术美,从私人小空间发展到社会大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传统的影雕作品以人物肖像、山水、动物、风景等单件小幅作品居多,以观赏收藏、家居装饰、办公点缀为主。而在历史上,凡是对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审美文化等社会文化生活起积极作用的传统工艺都能经受得起历史的洗礼,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护,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延续发展。所以今天,保护传统影雕艺术最好的方式还是要让它在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中起作用。让影雕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新的功能和作用不断被挖掘。除了传统的小幅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外,还要使影雕艺术广泛应用到大型户外景观、场馆、墓园、公园、寺庙、酒店、公司等装饰壁画上,参与到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中,对社会文化和传统工艺起到推广宣传作用。
一种艺术的生命力顽强与否,发展交流、与时俱进是关键。影雕艺术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仅单纯依靠祖传的锤打斧凿之技是不够的,要有潮流观念的创新性。扩大合作领域,拓宽宣传渠道,多与大型企业及市政单位合作、交流和探索,积极参与国内外各大城市举办的各类型展销会、展览会、博览会等。近年来国内的很多工艺美术博览会的获奖作品都有影雕艺术的身影。2006 年,惠安的知名影雕大师们还受中俄国际贸易部邀请,远赴俄罗斯参加中俄国际展销、贸易洽谈会,期间与当地一些知名的艺术家和雕刻行业的人士相互交流、学习,从而使自己的技术含量和专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作品也赢得了海内外各界人士和客户的认可和青睐。使影雕艺术这一传统民族工艺迈向了国际大舞台,为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新的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收藏市场做出了积极一步。
影雕艺术真正的价值体现于手工艺术所蕴涵的价值,而目前,老一代影雕艺人已逐渐退休,全国从事影雕艺术的娴熟工匠不足 500 人。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珍贵的传统手工雕刻技艺正日渐为机械化所取代。传统的技艺是在师徒间或家族中以口传心授方式承传的,多处于封闭状态,现代工厂内的学徒很难真正学到传统石雕工艺的精髓,故整个影雕行业后继乏人。再加上雕匠艺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传统石雕工艺的静态保护及理论研究投入不足,没有全面展开等方面的问题,影雕艺术的传统技艺日益陷入濒危状态,亟待扶持和救护。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弘扬影雕艺术的纯手工特色,让每一件产品都富有个性,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要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让他们更多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尽力以现代生话内容丰富影雕艺术的内涵,使传统影雕艺术意蕴多元化。给影雕匠人们开设一些创意设计方而的讲座,让他们学一点装饰雕塑的设计原理,懂得轻松地利用各种装饰要素,使创作意识成为自觉,启发原始创造力。从而使其作品能体现民间影雕艺人在现代生活刺激下对原始生命力的体验,同时又有深厚的传统民间文化底蕴。
中国的玉雕具有悠久的历史,玉雕艺术品在诸类艺术品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件玉雕作品不只是其本身材料的滋润,其中更是融入了设计者的情感,构思,文化内涵,以及时代和民族展示。所以,从玉雕艺术的发展可以看出不同时代人们对美的审视,追求。玉雕设计是依照形式美的原理构成的艺术形象。玉雕设计是通过巧妙的构思与精心安排设计,把原本朴实无华的玉石雕琢成一件完美的工艺美术品,使其自然质地美与外部形廓和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这就是所谓的玉琢方成器星空体育官方网站。
(一)新石器时代―――简单玉雕时期:此时玉雕从形态上看,大致是中小型,以简单的造型为主,注重对称美,多为静态化构图,平面化雕刻为主,纹饰以简单抽象化的线条达到传神的效果。
(二)商、周、春秋与战国―――玉石工艺时期:造型仍以中小型为主,但已发展到复杂的象形轮廓,风格更趋写实。构图从静态化向动态变化。纹饰繁缛而富于变化是一大特征。
(三)汉、唐时代―――玉雕装饰盛行期:此时造型把握总体均衡,写实风格更加强烈,雕刻手法多样。
(四)宋、元时代―――玉雕飞跃发展期:各种雕刻技法更加成熟,浅磨深琢,浮雕圆刻,应有尽有。
(五)明、清时代―――玉雕鼎盛期:此时形成南北不同的风格流派,北方以京城为代表,作品气势磅礴;南方以苏州为代表,作品注重细节。
(六)近现代―――玉雕最盛时期:该时期玉雕发展比较成熟,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玉雕大师,汲取历史各代艺术成就,作品题材构思、表现手法不断创新,创作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得到国内外的肯定。
玉雕设计主要包括题材选择、表现形式、玉料及其色彩鉴审和利用、创造意境、设定其实用性及消费定位和成本等,这些要素涉及各个学科,直接影响着艺术创作及商业经营等星空体育官方网站,因此,玉雕设计的特色决定着其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每块玉的种类、外观都有很大差别,设计者应从中发现其特点和美点,通过丰富想象,寻找与之适应的题材,展现其本身的自然美,创作出精美的玉器作品,也提高了玉石的利用率。
玉雕设计表现形式主要有圆雕、浮雕和透雕手法。圆雕是通过实际存在空间中的体、面、线等造型表现玉质和作品题材;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不平的立体造型,利用透视、错觉、实影造成较为虚拟的空间效果;透雕则注重部分体现更多层次感;这三种表现形式相互交融。
根据玉石的质地、色彩分布及裂绺大小疏密程度进行(藏裂避绺)的设计构思,给人逼真神似的感觉,使人越发喜爱。
这是玉雕设计构思的中心内容,是玉雕题材构图中所要表现的文化内涵,好的意境可以展现出和谐美,给人安然的心情。
玉雕设计的实用性决定着其商业价值。玉雕设计者在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控制成本,这才能给经营者合理的利润空间,使得产销达成共识。
玉石属不可再生资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但作为一种矿物质,其形成不可能做到完美无。如今,随着生活水平和文化修养的逐渐提高,玉器收群不断壮大,人们对玉雕工艺要求也越来越高。玉石的质、色是我们难以改变的,但玉石的造型则完全来自于设计者的兴趣喜好,当技术和艺术完美融合,才能形成视觉的形式美感。可见玉雕设计者的创作手法离不开设计的技术审美,在玉雕设计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优料精选。就是经过设计者谨严的构思,启动灵感,别具匠心的设计,实现上乘玉料精致精心使用,以免造成无法挽回的遗憾,创新创意是运用精用优质原料的永恒主题。
2.次料利用。大部分玉石或多或少都带有绺裂和瑕疵,可根据玉料的形状,皮色及质地,给以合理设计和利用,从而展现玉石的无穷魅力。
3.小料大用。充分发掘出创作因素,最大限度地使小料发挥最大作用,使玉石引发饱满的空间变化。
4.俏色巧用。这需要玉雕设计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独到的创作灵感和构思,运用自如,通过玉石的自然色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中国人崇玉爱玉由来已久,从远古石器时代至今,据考古认证中国玉石文化已有八千多年。玉雕文化最早形成于原始社会,我们祖先所使用的矛、刀、斧、铲等生产工具都是由玉石制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玉石由最初的只用于生产的简单工具发展到权力和地位象征的政治产物,再到以后各式各样的装饰品和摆设品,体现出了每个时代不同的背景,所呈现的艺术风格反映当时人的社会地位和审美观念。中国素有“东方艺术奇葩”之称,美轮美奂的玉雕设计闻名于全世界,和国画、京剧一样,玉雕设计是国人的瑰宝,由玉石和工艺美术合二为一的玉雕艺术,在经历了历史长河的发展、洗礼,经过不断的创新,具备了鲜明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随着时展、信息化交流、技术不断更新,玉雕艺术将在东方文明的智慧上绵延不绝地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1]王树勋.话说玉雕人物意境美的创作[J].中国宝玉石,2001,(02).
[2]涂怀奎.良渚玉文化与玉饰特色[J].中国宝玉石,2001,(02).
[4]崔文元,王雪松.辽宁岫岩地区产出的玉的分类、特征及其意义[J].中国宝玉石,2001,(02).
环境与资源问题一直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在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上由于过于注重GDP的增长,缺少完善的制度和法律的规范,加上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低水平的加工工艺,使得包括黟县青石在内的许多宝贵的不可再生材料资源造成很大的浪费,甚至逐渐消失殆尽。为此,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才能保护有限的资源,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水平。
首先,在资源开发利用上,当经济发展与不可再生资源保护发生冲突时候,经济发展的利用必须服从后者,后者优先;其次,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相结合,为国民经济及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的环境条件;第三,要充分利用当代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开采度,结合现有的生产条件,充分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环境保护最佳度,争取做到资源二次及多次开发利用。
我国人口众多,与经济先达国家相比,还是处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尤其在资源原材料开发和利用方面,技术发展水平不高,粗放式的开发模式还比较普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难题。因此,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并重,以追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合理匹配模式。
①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没有有效的环境保护和施政措施,经济的发展是畸形的,也是缺乏持久性的,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资源、经济、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②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均衡性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十分注意制定与此相关的政策法律和实施措施,并不断在实践中得以完善。③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避免和改变低水平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科技手段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黟县是全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县之一,迄今已有2200多年发展历史,也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大量的明清民居,牌坊,园林,坐落其境,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宏村、西递等古村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缩影”之称。其中,具有代表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的著名徽州三雕及其雕刻工艺闻名遐迩,徽州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三雕工艺以其独具的特色已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黟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东方古代建筑艺术宝库”的美誉,黟县整体环境保护的好坏关系到当地文化的完整性,需从以下几点保护黟县整体环境:①加强保护环境的宣传,不断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黟县环境、文化和黟县人民三者是一体的,是不可分的。②黟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不能破坏当地人文,在保护人文的前提下,进行经济活动。③黟县传统建筑修缮保护、新建建筑及城区乡镇规划等需制定相应明细的规章制度,要在黟县的文化完整性的框架内进行,避免盲目“创新”和“修旧”现象的发生。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黟县石雕工艺技术也有了新的变化和进步,但也面临严峻的困难和考验:尽管政府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古徽州的传统石雕艺术珍品却不断的流失与减少,对现有石雕艺术珍品的妥善保护和传统工艺技术的研究尤显重要;与此同时,由于徽州部分石雕企业及个体都为追求短暂的利益而忽略了传统艺术精髓,从事者心情浮躁,难以静下心来制作高品质的珍品,不仅浪费了不可再生的青石资源,也使很多新石雕产品工艺技术粗糙,失去了徽州石雕特有的神韵和美感。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石雕工艺技术,其核心和精髓是手工制作。通过石雕丰富的传统手工工艺和手法,如平雕、浮雕、圆雕、透雕和线雕等,才能够充分体现各种雕刻手法的妙用,产生对比、差异、错位、使人的视觉审美达到轻松愉悦的效果。另外,手工制作的石雕工艺品,立体感强,层次分明,作品有血、有肉、有骨头,好看、耐看、经得起看,并根据产品定位,具有相应的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石雕工艺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应当在保护和继承手工雕刻技艺基础上,根据石材的性能和材性特点,引入木雕、砖雕和竹雕等相关雕刻艺术的技艺特点,制定石雕工艺技术规范文本,以避免产生粗制滥造的产品;另外,要正确处理好机器与手工技艺在石雕制作上的问题。随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很多传统手工工艺都已经被机器所取代,这是传统手工艺共同面临的问题,事实证明,机器或电脑制造出的产品,虽然效率较高,但缺少灵气,产品单薄、生硬和呆板,只是简单的固定操作,很多细节表现不足,产品低档粗糙。而手工雕刻由于重在用心做事,使作品往往具有以神传意,形态饱满和洒脱的灵气。因此,为了更好地继承和保护传统工艺,应提倡鼓励使用手工工艺生产,谨慎发展机械生产。
徽州石雕主要取材于青黑色的黟县青石,又名“黟山清水石”。黟县自古多产青石,即“黟县青”大理石,这种石材处于高山上,石质硬软适度,色泽大部分呈现青灰色,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处的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术,享誉甚高。保存完好的徽州民居,基本上取材于黟县石材,可见石雕是黟县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该得到继承保护和发展。
在表现内容上,黟县明清古民居的石雕文化丰富。与中国整体的石雕艺术一样,主要是在宗教和巫术观念支配下完成的,诸如人们为了求财、求福、求子等创作的儒释道人物形象,传达了和平、顺和、祥和、太平的美好寓意,具体表现为龙凤呈祥,太平等吉祥寓意。作为中国石雕文化中的一部分,黟县石雕文化所体现的是一种安定、和平主义价值观。
在表现手段和风格方面,徽州石雕多以浅层透雕与平面浮雕为主,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多种技法并用,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精致、古朴大气,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人物故事与山水则较为少见。由于受石雕材料本身限制,虽然不及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繁琐,但在功能与形式上,石雕与建筑整体配合得更为严密合理,与木雕和砖雕一起展现了徽州建筑装饰雕刻风格独有的艺术魅力。
继承徽州传统石雕文化,重要的是有所发展和创新。首先,应当开展学术研究,成立石雕艺术研究院,政府部门应该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出发,针对石雕工艺的发展现状,进行适宜的扶持与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定期举办黟县石雕文化保护论坛,工艺探讨,提高传统石雕工艺,传扬黟县石雕文化的精髓,建立石雕技术人才激励机制,并创造合理的竞争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为石雕工艺技术的创新发展创造条件;开发与石雕相关旅游产品开发,注入更加开放性的设计思维,添加更多发展思路,拓宽其发展空间;可以借鉴传统的木雕、砖雕等技艺手法,在保持石雕特点的基础上有效地使用现代雕刻工具,使木雕、砖雕的精细、多层次等效果,融入在众多石雕作品中。
首先,相应政府管理部门制定明细的规章制度,并且赋予法律意义,明确规范资源开发用途:制定在保护和发展徽州文化传统风格的需要框架内,规范资源的开采,加强资源的监管保护,提高石材开采和深加工技术水平,避免浪费和粗放的使用;
其次,保护徽州石材资源须从可持续发展大框架下进行,不能够脱离环境保护及全局整体规划,为未来长远发展制定相应开发计划:鼓励矿山企业以整合组建集团公司模式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市场运作机制,并且通过拍卖及竞标的形式,提高石材资源的市场效益;
再次,石雕工艺的发展需要进行规范,定时组织宣传工艺的继承及自然资源保护,密切联系群众,加强资源保护意识;
最后,企业及个体手工户在合理利用石材资源的同时,需要提高石雕从业者工艺技术水平和艺术修养,减少石材的浪费,提高对剩余石材资源的二度或多次利用水平;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当加大力度规范石雕生产登记的管理制度,规范石雕生产经营发展的秩序,保证石雕产品的质量及品牌识别。
鉴于黟县青石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充分使用青石自然资源,在保持青石独有特点和雕刻风格情况下,应用现代材料科学技术,提高其利用效率,不仅有利于青石资源的保护,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收益。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青石材的利用率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有效的借鉴其它材料雕刻和加工设备,如宝石雕刻、木雕雕刻、砖雕雕刻等雕刻技术和加工设备,谨慎使用机械工业,以获取青石雕刻加工深度和效率;二是应用材料化学技术,把黟县青石与树脂工艺结合起来,不仅大大地节约了青石材料,也有效地拓展了黟县青石雕刻艺术设计空间。
苏州科技学院建造实验室和黟县金星公司合作研究了青石与树脂结合工艺,经多次实验后,认为这种工艺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青石雕刻特色保护上是有效的,当然更重要的是保护了青石资源。
树脂工艺产品是利用聚合技术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可以通过各种加工技术成为任何形状,树脂产品具有重量轻,不容易破碎,能够长久保存,可以小批量,多模具生产,可以制造成各种造型美观、形象逼真的人物、动物、浮雕等,并且产品物美价廉。
首先,是充分利用了青石材边角废料,结合树脂工艺,以提高资源使用率,充分使用和节约了材料;其二,利用现代生产技术与工具进行工艺生产,实现模具生产与手工艺结合,其生产过程无污染,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劳动量,也避免了因批量化生产造成廉价视觉与心理感觉;其三,这种工艺在质感和触感上基本保持了青石材料优良品质的雕刻特点,丰富了青石雕刻的艺术表现空间;其四,由于青石材料与树脂结合工艺较好地拓展了青石材料的性能,可以在具有巨大市场的日用品方向设计制造有青石材料特点的产品,改变了青石材料仅应用于建筑和工艺品等领域的局限性。
黟县青石废料与树脂工艺结合的产品市场需要定位明确,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类似的树脂工艺品,主要从事的项目是制作加工各种模具,以及加工各种工艺品,相关工艺技术发展较快,生产厂家能够以较低成本制造出物美价廉的工艺产品。
对于黟县青石废料的利用,我们可以考虑针对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黟县文化底蕴深厚,境内传统元素丰富,旅游景点较多,还有2处为国家AAAAA级景区,具有市场潜力,具有当地生产,促销的优势。具体可以在四个方面得到应用:①生产厂家可以有限复制大师的石雕作品,进行限量出售,保证产品的品质。②在休闲空间的摆设和观赏,可以设计制造精美的工艺品,充分结合传统石雕工艺技术与树脂工艺技术。③在建筑、园林等大型空间中也可以设计圆雕、浮雕、仿真树,大型人造假山等等,结合公共艺术设计,使产品具备设计的美感和手工的精细制造。④家居饰品行业壮大,市场潜力无限,由于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提高,为了追求更高,更好的品质生活,在家居设计中,人们更加关注这方面的摆设、布艺、灯饰等等。家居饰品做到了功能性与装饰性的统一,既满足生活需求,又能够给予人们审美情趣,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考虑消费者所追求的产品,我们可以将青石废料与树脂工艺结合的产品进行定位设计。
总之,在对黟县自然资源保护及人文文化保护的前提下,进行资源开发及利用,并结合传统的手工工艺技术,对黟县石材进行设计与制造,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应的政府部门需给予支持与鼓励,建立适当的人才激励制度,规范生产厂家与个体户,石材资源的管理与调配应该得到统一管理,为继承传统手工艺,进行创新制造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平台。在针对青石废料的利用方面,制造商理应明确定位,追求物美价廉产品,以手工制造为主,机械制造为辅,有限的模仿创造大师作品,保证品质追求,从市场需求出发,可以涉及家居饰品及公共艺术设施方面的设计。
清代民间剪纸艺术以民俗化的心理特征、独特的造型思维方式和丰富的表现手法,为肖生玉雕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清代肖生玉雕设计对剪纸艺术的借鉴和延伸,充分发挥了玉雕艺术家返璞归真的艺术创造性。对剪纸艺术的借鉴,使玉雕设计者在创作中不受拘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心中的艺术形象,打破了玉雕理性造型的束缚。把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理念融入肖生玉雕设计,激发了玉雕设计的灵感,丰富了玉雕的表现手法和设计理念,深化了玉雕作品的内涵和底蕴,切实推进了玉雕设计民族化的发展道路。清代剪纸与玉雕的巧妙结合提升了清代玉雕的文化内涵,使作品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限的人文魅力。尤其是剪纸造型在肖生玉雕设计中的运用,使每一件玉雕作品都蕴含着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面对作品更易产生民族文化认同感。[1]民间剪纸与玉石雕刻艺术,是华夏文明传统造型思想下的、不同材质的艺术载体;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两条重要的支脉。两者所承载的都是同一文化形态,表达的都是华夏民族共同的情感。清代剪纸造型观念在肖生玉雕“巧色”设计中的运用有其必然性。两者造型语言相似,如传统题材的表现、平面性的构图、造型减法的运用、开阔的创作思维等。两者有着一脉相通的艺术渊源。它们虽然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语言,却都体现着相通的艺术视觉思维和大众视觉规律;相通的艺术根基是清代民间剪纸与玉石雕刻艺术两者共同创作的坚实基础。
清代民间剪纸和肖生玉雕艺术创作都出自于人民工匠之手,作品的主题思想与人民的情感和审美愿望紧密相关。两者在创作中都不是对景物如实的写生造型,而是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直接诉诸于人类心灵的艺术品。两者的造型思想和表现手法都体现着中国传统造型观的天人合一、阴阳和合的哲学观念。剪纸与玉雕作品表达着相同的民族精神内涵,如“托物言志”、“生动逼真”的造型特点,造型中运用夸张或变形来强调人物或动物的神韵。[2]清代剪纸形象在肖生玉雕中的运用,富有剪纸造型特性的“阴阳虚实”关系成为玉雕作品中最打动人内心世界的主体。肖生玉雕设计借助“阴阳开合”、“阴阳互动”的表现方法,借鉴剪纸造型理念,以虚衬实,以实衬虚,虚实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设计成祈福吉祥的鲜明主题,肖生玉雕作品具有完美、和谐、含蓄的诗意美。
清代玉雕尊重自然之美,讲究“巧借天然”,在创作中遵循“取法自然”的原则,取得与自然的和谐。肖生玉雕创作需要设计人员依玉石天然的色彩纹理设计,匠心独运,巧妙安排“因形就势、由色施艺”,经过艺术家审慎的思考和设计,尽可能地把玉石天然的色泽特征发挥到极致。在肖生玉石雕刻设计中,要求保持玉石本身的颜色,突出玉石本初形态的特点。尤其是一些玉石籽料,皮色十分贵重,要求在设计中尽可能多地保留玉石自身皮色,平面化的线刻造型手段无疑是最好的创作方式。这可以突出主题,层次分明,俏色自然。而对于玉石本身颜色分层的设计,则需要对不同色层分别进行相应的平面设计。清代剪纸艺术在肖生玉雕设计中的运用,大多采用平面浮雕造型设计语言,以点、线、面为基本设计语言。用开阔式的思维方式、平面化的表现特征创作的肖生玉雕作品可以随心所欲、删繁就简、大胆取舍。肖生玉雕创作用具有剪纸特点的简练线条进行概括和刻画,使玉石俏色的画面重点突出、虚实相衬,可以很好地增强玉雕作品的表现力。清代玉雕与剪纸艺术的结合使两者相互促进,剪纸艺术在玉石雕刻材质上的延伸,大大的拓展了剪纸艺术的发展空间。同时,玉雕艺术借鉴剪纸这一独特的传统造型艺术形式,丰富了自身的创作语言。尤其是玉石雕刻中的俏色玉雕,剪纸艺术找到了更绚丽的舞台,展示自身的风采。[3]
清代剪纸与肖生玉雕皆具有温文儒雅、内涵丰富的东方艺术语言特征。两者的阴线镂刻技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线条的运用中均讲究音乐般的韵律感,线条迂回不断,画面疏密、虚实交织变奏。剪纸讲求刀功的深厚恰恰与玉雕运筹帷幄的线性造型特点相符,透出精雕细刻的艺术感染力。[4]平面俏色肖生玉雕作品中大多以阴刻为主,追求韵律感和节奏感,根据画面的内容要求线条疏密结合来设计。这是清代玉雕俏色阴线刻的一个显著特点。“剪纸的线”在玉雕俏色作品中的运用,使作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剪纸的线条善于突破自然事物的写实局限,善于运用大胆而概括的纹饰及富有装饰性的线条。精炼的线条可以更好地突出作品的装饰感。剪纸的线性特征,给俏色玉雕作品注入了更多活力,给观者留有无限的遐想和审美情感。玉石讲究雕工干净利落、线条精干、色彩分明;一气呵成的刀法,绝不拖泥带水。剪纸的线性特征在俏色玉雕中的运用,表达了艺术家无限的想象力、完美的设计能力、精准的刀功及精炼的线条表现能力。
清代剪纸艺术是反映人民大众美好心愿的艺术形式。“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它的重要造型特点。对美好生活祈愿的表达是剪纸艺术的创作动机,吉祥寓意也是剪纸永远说不完的话题。玉器经历了神玉、王玉、民玉三个阶段的发展。以往玉雕作品是特权阶级的必备品,远离人民大众的视野。清代玉雕作品已完全褪去被神化的、功利化的特点,肖生玉雕创作成为更亲近百姓的艺术作品。“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寓意的玉器是最为常见的题材。清代肖生玉雕创作对剪纸艺术的借鉴使两者的发展顺应了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的要求。剪纸艺术以民间造型的方式给肖生玉雕造型带来了大量的生龙活虎的民间素材;以玉石这种特有的材料为媒介,向世人诠释清代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的魅力。剪纸对玉雕的启发,增强了肖生玉雕艺术民间传统艺术的精神气质。肖生玉雕设计从剪纸造型获得启发,创作思路更宽,设计的作品更接近民众的内心需求。
清代的玉雕创作和剪纸艺术,在造型中都非常讲究“无缺憾的完整性”、表达思想的准确性,要求所塑造的形象在特定的空间中表达完美。两者在创作的过程中都采用灵活的创作思维方式,凭着直觉和想象自然挥洒地创造,运用夸张和抽象的手段,大胆地把心中的形象创造出来。清代剪纸与玉雕作品都是以生动的形象刻画来打动心灵、召唤审美、叙述情节。两者都强调整体造型的统一性,不仅注意个体形象,而且兼顾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画面充满有条不紊的韵律感和高度和谐统一的效果。它们在保证整体造型效果协调统一的同时,兼顾局部繁简、疏密、虚实关系及整件作品动静对比关系的协调处理,最终收到完美的效果。
清代剪纸艺术和肖生玉石雕刻艺术传承着华夏文化的精髓,是享誉世界的民族遗产。两种艺术具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面貌和审美价值。清代肖生玉雕艺术设计中对剪纸的借鉴,使玉雕作品得到更好的发展。
清代民间剪纸艺术在创作中,不受任何约束地展现自己的想法,设计思维开阔,创作思路不受自然时空限制。肖生玉雕作品借鉴剪纸艺术的这一特征,创造出超越自然逻辑的作品,打破了玉雕特定造型规律。相关设计中鸟可以在地上飞,鱼可以在花丛中自由玩耍,人物和动物可以在天空中,不同季节的花朵以及不同地段的鸟兽也可以组合在一起。无拘无束的设计思路呈现出自由挥洒的视觉效果,表达了作者内心诗意的情感和美好愿望。
新石器时期玉器以动物纹和植物纹为主。商代玉器主要是复合纹。而春秋玉器都是象征着王令的纹样。唐代玉器纹样形象夸张呈现高贵气。宋代以后玉器纹样向细巧繁缛方向演变。玉器成为越来越世俗化的消费品。清代剪纸作品作为民间的艺术形式,往往以符号为中心,表达“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百姓心理。肖生玉雕设计适应民众消费的理念,设计中打破玉石雕刻程式化的限制,大胆借鉴民间剪纸艺术象征祥瑞的符号。[5]盘肠是佛门八宝之一,又称为“八吉祥”“佛八宝”“吉祥结”等,是剪纸艺术中最钟爱的固有符号,既象征着对幸福、吉祥的期盼和祝福,也象征着人类的生生不息。“寿”字是剪纸中的一个吉祥的符号,是剪纸艺术家最喜爱的汉字之一,是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主题,在剪纸中表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命的无限热爱。[6]云头纹又称“如意云”,或者称作“垂云纹”。它的形状像是下垂的如意,在剪纸造型设计中多为装饰在周边的纹样,象征着万事如意的吉祥祝福。在钱纹中,圆象征着大家的和谐共处、和平包容,方象征着长幼有序的人生道理。钱纹在剪纸中也常常象征着富裕的生活,暗示人与人相处应该遵循天地和合之道。[7]
清代剪纸作品追求完美性的表达,不受时空约束,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在造型上,它更加注重主观感受和精神意念的表达。肖生玉器设计对剪纸完美性的借鉴,使玉器作品更加随性大胆,突破了以往玉雕程式化的局限,艺术家得以大胆地打破一切思想局限,任意挥洒地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8](四)题材多样化的借鉴题材广泛是清代民间剪纸艺术的特性。剪纸艺术具有广阔的表现领域。剪纸艺术题材在玉石雕刻领域的运用,拓宽了作品的题材。肖生玉雕作品成为生活现象的写照,通过特定形象与其它形象间的组合,使其获得新的形象,并赋予俏色作品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
夸张既是清代剪纸造型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艺术表现美好生活的创作手段。剪纸创作往往通过各种抽象、夸张的变形,展现出生活的美妙和对梦想的无限追求,大胆突破视觉差异,更好地解读民族文化和艺术价值。肖生玉雕作品大胆借鉴民间剪纸的夸张手法,既体现出客体事物的基本特征,又表达了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9]